自古以来,“永生”是少数人的妄想。当你开始永生时,你的儿子会用物理的方法干掉你。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谭丽平
编辑|米娜
图片来源|会议现场
12月9日~10日,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隆重举行。在首日举办的“主题分享”环节,华大集团CEO尹烨以“百岁还是永生”为题作了演讲。
从尹烨的演讲中,你将获得以下核心要点:
1.中国的长寿之乡有巴马、如皋、金平,但是如果说千万级人口的区域,会发现中国的长寿之乡实际是北、上、深、广,毕竟我们在生命的中后期依然要通过医疗条件帮忙延长。
2.现在的生命科学能不能让中国人健康地活到100岁?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如果没有大的黑天鹅事件,这个世纪出生的孩子,大概率可以有100岁的预期寿命。
3.要保持忙碌,人其实不太怕忙、但很怕闲。
4.我们需要的是可及的精准医疗,而不能把精准医疗变成精英医疗,让生命不平等,假若有钱人活200岁、没钱人活20岁,这一定是我们要避免的局面。
5.不能让人不得肿瘤,但是一定可以让大家不得中晚期的肿瘤,关键是防大于治。
6.“技术钝感”是现在最大的挑战,我们应该多给年轻人机会,科研圈里我们叫“尊幼爱老”。
7.对长生不老我是持否定态度的,我所致力的是每个人健康地长命百岁,毕竟我看到的人类是以群体,而不是以个体方式延续的。
以下为尹烨的演讲实录(有删减):
创业之初,我会给团队成员送一本书,就是Paul Graham的《黑客与画家》。这本书认为,黑客,也就是产品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更像是艺术家,而不是像科学家。其中最大的差别在于,艺术家的出发点是原创,最终得到一个优美的结果;而科学家的出发点是前人优美的结果最终得到原创性。
00后可以活到100岁
我今天要讲的话题是“百岁还是永生”。长寿是大家很关注的话题,我们在讨论生命长度的时候也开始愈发重视它的广度、温度、深度,我还要加一个“丰富度”,希望我们每一天都能够与更多有趣的灵魂一起进步。
先问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出生证明,能通过一系列检测,比如抽一管血、拔一根头发,查出你的具体年龄吗?很抱歉,这几乎是做不到的。我们没有办法准确预测一个成年人今天是多大的年纪,也就是告诉大家,其实大家的社会年龄和大家的生命年龄是不一致的。这个正负可以差出20岁。有些人已经40岁了,像60岁,有些人70岁了,看着可能像40来岁,我们内在的状态是很不一样。
再往细了说,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我们每个器官的年龄也是不一致的。希望大家在全心全意干工作的时候,也能够一心一意去保身体,因为这两件事情是非常背离的,一定要把自己爱护好。不要“偏科”,肠胃功能特别好的人肝脏负担就特别重,所以整体要保持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
更重要的是,很多人问我到底怎样养生?真正养生的方法其实都不花钱或者不怎么花钱。比如,你可以调好嘴、你可以迈开腿、你可以睡好觉、还应该做好事。最重要的,不管怎么样,你要乐天、你要达观,就像今天的嘉宾蔡磊先生一样,就像霍金先生一样,他们可能早早似乎就已不再是世俗意义上的健康,然而他们却迎来自己的新生和文艺复兴,迎来他们内心真正的丰收。
有个大家很关心的话题,我要到哪儿去过我的余生、去养老?我们找“长寿之乡”,中国的长寿之乡有巴马、如皋、金平,大家都能说很多,但是如果我说千万级人口的区域,你会发现中国的长寿之乡实际是北、上、深、广,毕竟我们在生命的中后期依然要通过医疗条件帮我们往后拉一拉。如果生命预期寿命到80岁,最后10年确实能看出大城市的重要性,会有更好的医疗、教育,包括社会保障体系,也包括有更好的彼此之间交流的方式。所以大城市为什么生活成本会贵一些,自然是有贵的道理。
北、上、深、广最低的预期寿命已经超过了80岁,所以“人生七十古来稀”还对吗?今天如果有人70岁就走了,你感觉怎么像“夭折了”。很大程度上,人类寿命就是越来越长了,我们的确在历史上是寿命最长的一代智人,我们也是在技术上接近了永生的群体,不管是肉体永生、还是意识永生。
现在的生命科学能不能让中国人健康活到100岁?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如果没有大的问题,这个世纪出生的孩子,大概率可以有100岁的预期寿命。1949年中国人的预期寿命39岁,1930年全球的预期寿命31岁,我们今天普遍都能活到超过80岁了。最先撞线的是日本,2017年的时候日本就已经有一个“人生百年时代构想推进室”,也就是说,如果大家想一想退休以后还要再活60岁,或者少说还要再活40年,你该怎么过。
我也经常开玩笑,小学毕业以后90年你还在开同学聚会,那个时候什么叫做最靓的仔?已经不是你长得多好看了,大概你能自己走进去就很厉害了,所以凡事还是要“活久见”。
百岁时代人生要做哪些准备?
百岁时代人生应该做哪些准备呢?首先,长久的锻炼,一定要让你的骨骼、肌肉,特别是小肌肉,保持在一个年轻的状态;其次,要保持忙碌,人其实是没有忙死的、只有闲死的,毛大庆前两天讲了一段话很精彩,人一闲就抑郁、人一忙就焦虑,我想我还是选焦虑吧,焦虑至少让我觉得我对这个社会依然是有贡献的;同时,多交挚友,大家一定要明白,人生得一知己,足以。如果有“知我者,二三者”,幸矣,别交损友、多交挚友;第四,终身学习,因为科技的快速进步,不学习不行了,恨不得现在到60岁、70岁、80岁都要学习,很多人问我怎么预防老年痴呆,我说学一门外语、开始学一门乐器,尤其是乐器会利用你不同的脑区,会让你可能有更长的时间,去抵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风险。
最后这点对我们都很重要,及时攒钱。因为我们原来60岁退休,是按照65岁就见上帝准备的,而今天60岁退休,是得按照100岁甚至更长去准备。怎么办?得把钱攒好,不要有太多的负债,不要有太多的暴雷。
今天生命科学领域最火的概念,叫“生命逃逸速度”。也就是说,今天的技术,会让我们人类越活越长,直到逃离死亡的限制,这个概念提出来是很有创意的。
大家就会问了,人类寿命的极限到底是多少,10年前我们觉得120岁就是上限了,今天我们一直在讨论200岁可不可能?长寿愿景基金创始人谢尔盖·扬刚刚写了一本书《年龄革命》,在25岁的身体里如何活到200岁,这是我们很多人向往的事情,只要健康,谁不想长寿一点呢?
华大基因的董事长汪建在60岁时给自己做了一个碑,上面刻“1954—2074”。10年前我们的认知就这样了,因为吉尼斯世界纪录记载的活得最长的人是120岁,他基本上是用哺乳动物寿命的极限推出来的。如果你问汪老师怎么做?他会说:“生得好、保养好、活得长、死得快”,我们汪老师的语言风格就这样,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我们改一句好听的,“活得好又长,走得快而安”。轻轻地我走了,恰如我轻轻地来,挥一挥衣袖就去,尽量别太浪费医保。
我们现在希望多生点孩子,然而我们看到老龄化、少子化现象在叠加。从这个意义上,如果问他具体怎么做,还是要用到黑科技。比如测基因、存细胞、调菌群、控情绪。采样的时候无创取血,调情绪的时候用到“磁”,这张图是老汪在做一个“脑磁检测”,因为地磁比脑磁高一万倍,如果你失眠,除了可以用安眠药,也可以试试调整你的脑波,用物理的形式助眠。关于肠道菌群,我们也有给老汪特调的肠道菌群产品,是华大自己的益生菌“优美达”品牌。
今天是致敬长期主义,问在场做医疗的,我们这个行业跟互联网行业不一样,没有10年你可能看不到,从开始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到把这套做通,大家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要有更多的耐心,生命、生物技术就应该是真正的长期主义。
“防大于治”
当然,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有很多迷思,我从来不怀疑人类能不能实现上述技术。今天早上大家看到基因编辑疗法刷屏了,202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奖励的基因编辑,今天美国FDA正式批准了,可以治疗比如地中海贫血等疾病,以前治白血病、地中海贫血要异体移植,今天自体细胞就行了。
唯一的问题是一例要220万美金。所以每当我听到这个技术的时候,我想如果这个成本不能下降,带来的就不是Hope而是Nope。我们需要的是可及的精准医疗,我们不能把精准医疗变成精英医疗,让生命不平等,假若有钱人活200岁、没钱人活20岁,这是我们一定要避免的局面。
所以,我们应该宣传的理念叫“防大于治”。比如说天花,人类今天也不知道怎么治天花,但是我们通过一个大规模的医疗接种让我们告别了天花。比如不能让人不得肿瘤,但是通过早筛早诊,可以让大家不得中晚期的肿瘤,
今天我们要致敬长期主义,我希望跟今天在座的好朋友们可以再开50年的中国企业家领袖年会。这几句话我希望大家能记住,一个词叫做“防大于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卫生的方案调整了无数次,但预防为主从来没有变。
还有三句话:第一句话,罕见病人都是“正常人”生的。因为基因上无人完美,我们每个人包括我在内都至少携带7到十几种有害致残或致死的突变,关键是您的另一伴的这些突变不能跟您碰在一起,所以我们的孕期基因检查非常重要。
第二句话,没有突然发生的肿瘤,只有突然发现的癌症。比如说结直肠癌、宫颈癌,从最开始出现一个息肉、腺瘤、癌前病变,到最后变成不可收拾的中晚期肿瘤,长达十几年的时间。在座45岁以上的同志们还没做过胃肠镜的人,求求你,做一次吧,不要觉得自己忙。你不休息,身体终究有一天会“休息”你。
第三句话,最近比较担心,现在这么多呼吸道病毒,怎么办呢?我想说,病因不明不要乱用抗生素。比如说支原体肺炎,吃头孢就没有用;如果是病毒性感染,抗生素根本就没有用,这些都指向精准医疗且需要普惠。
衰老只是一个心理概念
我特别想告诉大家,衰老其实是一个心理概念,只有你觉得你老你才真的老了,所谓的“老”,不是头上开始有白头发了,关键是脑中不再有新的想法。
如果玩技术的会明白,技术上你老了才是真的老。比如,我们与生俱来的科技,你会觉得理所当然;20岁遇到的科技,欣然尝试;40岁遇到的科技,半信半疑;60岁遇到的科技,会觉得这都是“异端学说”。有的时候技术发展并没有变,而是我们的年龄阻止了我们向新技术拥抱。
换言之,“技术钝感”是现在最大的挑战,我们应该多给年轻人机会,科学圈里我们叫“尊幼爱老”,尊敬年轻人。你会看到60岁拿诺贝尔奖的人,奖励的都是他30岁的成就,所以一定要让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发言,切记世界是您的也是我的,归根结底是那些身体好、活得久的。
最后记住还是“活久见”。我们今天是致敬长期主义,什么是长期主义,你都不在了哪有长期主义呢?大家说我能不能不死,我想说“永生”自古以来少数人的妄想,要知道没有死亡,每一个出生都是一个悲剧。
对长生不老我是持否定态度的,我所致力的是每个人健康地长命百岁,毕竟我看到的人类是以群体,而不是以个体方式延续的。真的有人给我打电话说,能不能想办法让我活个三五百岁。我后来这样劝他:当你开始永生的时候,你的儿子会用物理的方法干掉你,我们在历史上这样僭越的事情:比如太子起义的事情太多了,所以我们应该传递和延续的并不是血脉,而是文脉。
我想说什么叫一个人真正的死亡,不是说这个地球上你不在了,而是再也没有人最后记住你了。斯人已逝,文脉永生。屈原走了吗?李白走了吗?苏东坡走了吗?孔子走了吗?没有啊,他们活着的时候,也没有想到他们能活在大家的心里。“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要把文脉以更广阔的方式向更远的人群去传达,我想这样的文脉永生,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去追求的。
人类很容易自大,我们常常高估近期而低估远期,当然我们自觉已经是万物的灵长,好像谁都不是我们的对手,但是汽车发明以后,人类再也跑不过机械。如果你熟悉演化史的话,会发现掌握地球的注定是更高等的智能,而不是具体哪一个物种。比如人类,我从来不担心我们今天的硅基生命如人类一样思考,我特别担心我们的人类像机器人一样去执行,毕竟据我所知,只有人类才会对同种进行大屠杀。
在过去,我们认知世界、我们掌控肉体、我们把握心魔,对应的是我们的宇宙起源、生命起源、意识起源,所以我们要去研究的就是控制物质、控制基因、控制意识,而今天因为AI的崛起,我们还要去防止一件事情,硅基或者非碳基生命的崛起,人类真的准备好了吗?
我今天对人工智能的态度依然是谨慎乐观的,如果你坚信智能和爱的涌现是人类神经元累积的结果,而我们看到了AI的训练集又是来自于人类的文明,那我们现在应该做的事,就是让代码有伦理、让代码有爱,强硅基生命去植入人性的光辉,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确保科技向上、向善。不忘初心者,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