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辉芒微电子(深圳)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辉芒微”)更新披露了招股说明书,拟创业板IPO上市,公开发行不超过6000万股。公司此次欲募集60619.7万元分别用于工业控制及车规级MCU芯片升级及产业化项目、存储芯片升级及产业化项目、电机驱动、BMS及电源管理芯片升级及产业化项目、总部基地及前沿技术研发项目、补充流动资金。
钛媒体APP注意到,辉芒微曾提交了科创板IPO申请,随后终止,现如今又开启了创业板IPO。在对比辉芒微两份申报稿时,其财务的真实性或值得商榷。
科创板转战创业板,估值“咔咔”往上涨
辉芒微成立于2005年6月,由FMD BVI出资设立。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许如柏通过直接及间接合计控制辉芒微48.7549%的股权,同时许如柏还分别与JONATHAN HUI(许如柏的弟弟,持有辉芒微1.6572%的股权)、黎远珊(许如柏的配偶,持有辉芒微0.0239%的股权)、邓锦辉(持有辉芒微8.2199%的股权)签署了相关一致行动协议。
钛媒体APP注意到,辉芒微曾向科创板发起了冲击,虽然最后失败,但公司的估值却一路猛增。2021年12月,辉芒微提交的申报稿被上交所受理,公司欲科创板IPO上市,彼时,辉芒微欲募集5.86亿元,公开发行不低于25%的股权。换言之,辉芒微成功上市,其估值或将达到23.44亿元。
令人意外的是,2022年1月7日,辉芒微被抽中现场检查,当月21日撤回了IPO申请,首次IPO以失败告终。
但几个月之后辉芒微却从市场上融到了资。2022年9月,华胥基金、越秀金蝉、鸿富星河、越秀智创、红土星河、深创投、远见新欣均以45元/股的价格对辉芒微进行了增资,增资完成后,公司的估值为30亿元。也就是说,虽然科创板IPO失败,但公司还是依靠投资者,使得公司的估值超过了当初既定23.44亿元的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30亿元的估值似乎并不是公司最终的目标。据悉,辉芒微于2023年5月又提交了申报稿,欲创业板IPO上市,公开发行不低于10%的股权,欲募集6.06亿元,若公司成功上市,其估值或将达到60.6亿元。
利润持续下滑
辉芒微是否真值得如此高的估值,至少从业绩上看,似乎不值。
公开资料显示,辉芒微主要从事高性能模拟信号及数模混合信号集成电路的研发、设计和销售,拥有MCU、 EEPROM和PMIC三大产品线。
2020年-2022年,辉芒微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0836.63万元、54040.2万元、47608.8万元,净利润分别为5173.89万元、16559.58万元、11192.68万元,其中2022年辉芒微营利双降。
对此,辉芒微在申报稿中自述,2022年度,受行业周期性波动、“缺芯”态势缓解、需求疲软等因素的影响,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有所下降。倘若未来下游需求持续放缓,或者公司未能及时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或者公司未能妥善处理发展过程中的经营问题,公司经营业绩可能存在继续下滑的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2023年上半年,辉芒微利润下滑的势头仍未停止。2023年1-6月,辉芒微的营业收入约2.55亿元,同比增长4.31%,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约为4615.57万元,同比下降14.08%。
实际上,关于辉芒微2023年上半年的营收增长也存在疑点。从产品上看,辉芒微主要拥有MCU、EEPROM、PMIC等3大产品,其中2020年-2022年和2023年1-6月(下称“报告期”)MCU产生的销售收入分别为18795.67万元、39048.57万元、36625.24万元、19477.71万元,分别为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60.95%、72.26%、76.93%、76.25%,为公司第一大产品。
公开信息显示,在MCU方面,辉芒微的可比公司分别为兆易创新、中颖电子、中微半导,上述公司2023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分别下降37.97%、30.31%、30.45%,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78%、66.47%、40.51%,下降幅度远高于辉芒微。与此同时,MCU厂商盛群、新唐、松翰7月营收分别为2.2亿台币、29.2亿台币、2.2亿台币,同比下跌55.6%、12.1%、15%,并且盛群预计需求复苏不及预期,库存调整可能持续到2023年第四季度。那么,在如此背景之下,辉芒微未来该如何保持成长性?
除此之外,辉芒微的毛利率也疑点重重。报告期内,辉芒微的毛利率分别为35.65%、50.86%、45.7%、41.88%,同行可比公司平均值分别为35.65%、47.88%、45.63%、35.99%;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1.37%、10.4%、14.19%、14.04%,同行可比公司平均值分别为13.37%、14.09%、18.73%、22.17%。那么,为何辉芒微在研发费用率始终低于同行均值的情况下,其毛利率自2021年起却能始终高于同行均值?
单价相同,销量差距较大,收入却一样,这是怎么做到的?
从上文可知,辉芒微曾提交了科创板IPO申请,而本次又提交了创业板IPO申请。对比两次申报稿,2020年是两次申报稿重合的时间点,而正是对比2020年,不禁令人怀疑辉芒微业绩的真实性。
辉芒微主要拥有MCU、EEPROM、PMIC等3大产品,其创业板申报稿显示,2020年MCU、EEPROM、PMIC的销量分别为54090.25万颗、20218.66万颗、14937万颗。
而科创板的申报稿显示,2020年MCU、EEPROM、PMIC的销量分别为69956.13万颗、114599.63万颗、14937万颗。
通过对比两份申报稿,2020年MCU、EEPROM、PMIC的销量分别相差了15865.88万颗、94380.97万颗、0万颗。
与此同时,两份申报稿均披露,MCU、EEPROM、PMIC的平均销售价格分别为0.2687元/颗、0.0562元/颗、0.351元/颗。
令人不解的是,两份申报稿均显示,2020年MCU、EEPROM、PMIC产生的销售收入分别为18795.67万元、6440.22万元、5243.56万元。这就不禁令人产生疑惑,在单价相同,销量相差巨大的情况下,为何MCU、EEPROM会产生相同的收入?这是如何做到的?
值得一提的是,钛媒体APP注意到,辉芒微在科创板和创业板的申报稿中披露,其科创板的销量统计口径为确认收入的产品数量,而创业板的销量统计口径为不含未封装晶圆的产品销售数量,也就是说,可能是因为未封装晶圆的产品销售数量才导致了上述销量存在差额。
事实真的如此?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辉芒微未封装晶圆销售数量为112540.7万颗,而上述两份申报稿MCU、EEPROM、PMIC的销量之间的差额合计为110246.85万颗,也就是说,上述两个数据之间又相差了2293.85万颗。那么,2020年MCU、EEPROM、PMIC的销量到底如何?到底哪个数据是真实的?
特别要说明的是,2021年5月,彭娟入辉芒微担任财务总监,而2022年1月公司撤回IPO申请后,彭娟于2022年2月离职。(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作者|邓皓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