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工程年后跳槽,可以去哪里

新闻资讯2023-12-19 07:48:30橙橘网

地产工程年后跳槽,可以去哪里

艰难的2023年终于快要过完了。对很多工程人来说,这是从业以来最难的一年,也是对前景最为迷惘的一年。有工程人就表示,干了这么多年,突然发现自己看不懂这个行业了。

明源君认为,之所以感到迷惘,是因为这一轮调整来得太快,很多人可能至今还没来得及看清楚形势,摸不清楚未来的去向。

年终岁末之际,明源君想谈谈当前工程人所面临的变化与机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以便更好地应对新的一年 。


行业迎来三大巨变

工程人的战场已悄然转移

当前,行业正在发生的这三大变化,对工程人当下工作以及未来前景影响最大:

第一,从自建到代建

都说这两年,地产老板只关注两件事:一件是怎么搞钱,另一件是做代建。

代建业务在最初只是房企众多业务极不显眼的一个,如今却被很多房企提升到战略的高度。

代建这条赛道,也正在变得越来越拥挤。

据统计,目前已有约60+房企涉足代建业务。除了布局较早的绿城管理、蓝城集团、中原建业、金地管理等以外,招商蛇口、龙湖、东原、滨江等房企也都纷纷跑步进入代建行列。

代建市场的分化也在进一步加剧。

一方面,随着住宅市场调整,代建的业务结构也出现了明显变化。

商业代建进一步萎缩,政府代建加速增长。据亿翰智库监测,今年1-9月,代建房企新增建面约1.3亿㎡,超去年全年新增合约建面约19%。新签约的项目中,约56%为政府及国央企委托代建。

另一方面,代建行业的“马太效应”开始显现。

代建的玩家越来越多,但这并不妨碍头部企业的市场份额继续增长。

根据亿翰智库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Top30代建企业新增建面共计11656万㎡,占总新增合约建面的89%左右。

其中,蓝绿双城的领跑优势仍在进一步强化。

前三季度,绿城管理以2671万㎡新签约规模位列行业第一;蓝城集团和绿城发展代建新签约面积分别为1495万㎡和846万㎡,分别位列二、三位。

此外,金地管理和中原建业代建新签约规模均超过600万㎡。Top5代建企业新增代建规模总额占比过半,达到56.9%。

竞争加剧,代建正在变得越来越卷。

过去,代建拼的是品牌以及项目管理能力,而现在,委托方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不仅要求代建方要管好项目、管好工地,还要求代建方会做客户研究、策划定位乃至做商业、养老等项目的代运营,甚至“带资进场”。

据预测,对标欧美代建市场的规模,国内代建行业的渗透率还有5.2倍的增长空间,规模最高可达千亿级别。不过,随着越来越多房企进入,以及委托方诉求的多元化,代建行业竞争加剧已毫无悬念。

第二,从民企到国资国企

自2021年下半年房地产行业下行以来,民企一个接一个暴雷,受此冲击,大部分民企销售都一路下滑。销售不振,加之融资受阻,民企普遍放缓乃至暂停拿地,并在内部采取缩编减员等手段节省开支。

据克而瑞数据,2017-2020年百强房企中,民企拿地金额占比维持在60%以上,而到了2021年这一数据开始急剧下降,至2022年-2023前10月已下降至20%以下。

与此同时,一向稳健的地产国央企,虽然也承受着来自市场下行的冲击,但经营活动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少数地产国央企甚至还在逆势增长。

据克而瑞统计,截至11月末,有近五成销售百强房企未拿地。央国企成为拿地的绝对主体,百强房企拿地金额超过100亿的企业中,只有三家民企,其余皆为国央企。其中,中海地产、绿城中国、建发房产等的投资金额较2022年同期仍有所上升,同比涨幅分别为25%、17%、36%。

另外,各地城投这几 年在各地土拍 市场上 活 跃度也在上 升。 尤 其是2022年,全 国有一半的土地被城投公司收入囊 中 。

今年城投虽然拿地规模有所下降,但在整体土地出让规模中的占比仍不低。据克而瑞的统计,今年1-11月城投拿地金额占全国土地出让金的38%。

如果将视角放大到整个建筑领域,会发现建筑行业的“马太效应”同样在加剧。自2021年以来,行业持续出清,一批中小型建筑企业破产,市场份额进一步向建筑央企及地方国企集中。

建筑国央企集团信用评级高,获得重大项目的机会也多。强者愈强的局面加速形成。据统计,八大建筑央企的市场份额在2022年达到42.1%,今年上半年则进一步攀升至51.4%。

房企和建企,向来是工程人最重要的去处。当前,无论是房地产亦或是建筑业,民企缩表依然在继续,这必然伴随着人才溢出,更多的工程人才将流入国资国企中。

第三,从项目建造到改造更新

任何一个国家的房地产市场,在走向成熟的过程,都是从增量向存量切换的过程。

中国也是如此。

截至2022年,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64.7%,城市化的进程放缓,房地产的增量已然触及天花板。

另据《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内地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1.8平方米,接近发达经济体水平。

换言之,市场已经不需要那么多新建房子了。

不过,国内住宅存在结构性不均衡、居住品质不高的情况,改善性的居住需求依然存在。

对此,中央在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同时,也在同步推动并推进城中村改造,以及保障房建设。

今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加大对城中村改造的政策支持,积极创新改造模式,努力发展各种新业态,实现可持续运营。

这一轮的城中村改造,不同于过去“大拆大建”的棚改模式,而是“留改拆”并举、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其基本原则是改善民生问题,强调将城中村改造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相结合。

截止目前,全国多个城市已披露“城中村改造”计划,城中村改造步伐全面提速。

据机构测算,城中村改造涉及人口规模超3000万,涉及城中村住房建筑面积约8.5亿平方米,平均每年投资将达到8000亿元左右。

从这一数据来看,增量市场在萎缩,但存量市场仍然具有巨大上升空间。此消彼长之间,人才转移也将随之发生……


就业选择趋于多元化

工程人依然不乏机

过去,土木工程圈内有个心照不宣的认知:能进房企就不进施工单位。可以说,过去,很多工程人入行往往盯着房企工程岗,对其他领域的机会关注较少。

这两年,行业分化催生了一些新机遇。

比如说安全管理,在民企里面,安全管理常常流于表面,而国央企城投对此却非常重视。很多国资国企这几年都设立了EHS(Health、Safety、Environment)岗位,其职责是通过系统化的预防机制,消除隐患,减少事故发生。

这一岗位,对于地产工程人来说无 疑就是非常对口的。

工程人就业时思路也更开阔。 一 批 工程 人 已经完成“华丽转身 ”, 有 的流 入代建企业,有的挤进城投公司,还有的转型产业 园、新能源等领域。 所涉足的项目类别更为多元 化, 除了做住宅开发建设,还有公建、产业园、城 市更 新、光伏基地等等……

不过,话说回来,转岗转型往往不是易事,它意味着 身份切换、认知转变以及专业知识技能的更新迭代。

①身份或心态的转变

以代建为例,很多工程人从房企转入代建企业,本想凭借多年工程管理经验必定能够得心应手,没想到,一开始差点做不下去。

一方面,心态上要彻底调整。在房企,地产工程人员是甲方,是现场管理者,去到代建企业,工程人是代建方驻场代表,心态上要从“甲方”变成“乙方”;

另外,代建方手里没钱,话语权弱,现场管理起来更被动,不仅要与各施工单位博弈,更要能搞定委托方。即便以前管自家项目得心应手,管起代建项目也有点力不从心。

再如,有的工程人转型物业管理,这个看似和房地产密切相关的行业,其实也有很多的不同。

物业管理最大的特点就是琐碎,事无巨细件件都要上心,处处都得亲力亲为。比如有的物业管理公司,细致到每个灯泡什么时候亮什么时候关。这与地产板块“大手大脚”的作风截然不同。

②专业技能的迭代更新

这几年很多人把“稳定”放在第一位,纷纷扎堆国央企和城投。

和民企相比,国央企尤其是城投可能是完全不同的风格。

以项目管理为例,民企,尤其是高周转型的民企把进度放在第一位;而国央企城投的项目关注安全与成本,对进度反而不是特别敏感。

很多民企只专注于住宅开发,少部分兼有少量的商业、酒店等业态。国央企城投则不同,其所涉及的业态更为复杂,除了住宅外,可能还有公建场馆、产业园区乃至市政路桥交通等。

“多业态管理”是国资项目管理中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业态越复杂,项目建设管理的难度越高,对管理者的复合能力要求也越高。比如公共场馆涉及地标建筑,项目设计阶段就必须要考虑新技术的应用。

面对更多元 的就业选择,地产工程人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 可能已经完全不够用了!

小结

季羡林在《人间岁月长》中说,人之所以迷茫,一是找不到方向,二是没有勇气前行。

这正是很多工程人的困惑所在。与其迷惘,不如将思路打开,跟上形势寻求新机遇。

2023年即将翻篇,新的一年,工程人一起奋勇前行吧。

点击下图,了解详情

本文标签: 城投  代建  房地产  工程人  地产工程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