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在上海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2023年度考核会现场,专家、养殖户共为河蟹产业体系发展建言献策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相对往年往往要到12月份才能售罄的河蟹,今年11月初就已见塘底,无蟹可卖了。”在21日召开的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2023年度考核会上,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成辉向记者透露。
今年,不少省市大闸蟹都卖出了“白菜价”,很多食客在社交平台上晒“大闸蟹自由”。照理说,河蟹“大甩卖”对养殖户来说不是个好消息。不过,上海“江海21”河蟹养殖户的普遍心声却是:大规格的河蟹不够卖,完全不够卖。
得益于今年天气整体平稳,没有极端气候的出现,大闸蟹的生长发育有了稳定的自然环境。更让市民感到惊喜的是,由于河蟹产量高,品质也更高,相比往年,同等的价格可以买到更优质的河蟹,这也成为上海在12月份“无蟹可卖”的主要原因之一。
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经过20余年的探索、发展,尤其今年上海养殖的河蟹产量高、品质优,上海河蟹产业已迈入了河蟹发展的快车道。”考核会上,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李思发点评道。
2004年初,为改变上海河蟹种源的不良情况,王成辉团队开始对中华绒螯蟹进行选育。2016年,中华绒螯蟹新品种“江海21”开始在全国推广。“种源是农业产业链的源头,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芯片’。‘江海21’成为河蟹养殖提质增效、助推河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李思发说。
图说:王成辉教授为体系内组站和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指导
如今,“江海21”已在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湖南、四川、内蒙古“遍地开花”。2023年上半年,中华绒螯蟹“江海21”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主导品种。同时中华绒螯蟹“江海21”培育技术入选主推技术。
“良好的池塘环境,加上良种、良法、良人(优秀技术人员),上海大闸蟹正是在我们提出的‘四良’河蟹产业方针之下,走上了一条高品质的发展道路,发展势头越来越好。”王成辉透露。
记者了解到,2023年,“江海21”在上海的养殖占有率达80%,初步预计,养殖户每亩收益可达到8000-9000元。
上海河蟹种源服务全国
考核会上还透出一个好消息,借助上海河蟹种源的优势,全国各地的养殖户也纷纷在“江海21”身上尝到甜头。
上海福岁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崇明,江苏如东、射阳有三个繁育基地,主要销售“江海21”的成蟹和扣蟹。“江海21”大亲本培育技术逐年成熟,成蟹规格和质量明显提高;“江海21”宝宝们同样长势喜人,规格普遍在50头/斤左右,产量和质量均有保障,预计亩产400斤左右。
“就我们公司而言,今年‘江海21’生态育苗技术成效可观,亲本质量把控严格,繁育技术成熟,管理得当,良种受欢迎程度逐年提升。2023年销售量1.6万斤。在上海区域‘江海21’扣蟹良种覆盖率超过21.1%。此外,还销售至江苏和湖北。”该公司总经理李晨表示。
今年,在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也传来“江海21”的养殖喜讯。该区河坝镇沙堡洲、千山红镇、金盆镇示范养殖“江海21”良种1080亩,全雌蟹平均亩产75公斤,亩产值均超过1.2万元。“江海21”良种在大通湖区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无病害发生,分级养殖优势明显。
科研推动持续健康发展
“江海21”在产业体系上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学家们也从未止步对河蟹的探索。
“三年来,通过对不同规格的母蟹进行研究,发现在生态育苗阶段,不同规格亲本的子代溞I至溞V阶段的变态成活率无显著差异。而育苗产量的关键在于溞状幼体V期至大眼幼体的变态过程。”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种源专业组组员、上海海洋大学副教授王军说。此外,他们还发现了不同规格的亲本子代表现出较明显的肠道微生物菌群和肝胰腺代谢物组成差异。
图说:科学研究发现,EcR/RxR必须结合形成转录调控复合物才能启动蜕壳过程
种源专业组还对中华绒螯蟹群体基因组特性进行了分析,挖掘优异种质资源,为体系内组站和相关企业提供蟹苗规模化生产的技术指导服务。上海河蟹的种源应用和影响不断扩大,并推广应用到新疆和内蒙古等地,建成了上海市首个中华绒螯蟹良种场,推动了上海乃至全国河蟹产业的发展。
而体系下的品控安全专业组则系统地对上海养殖的大闸蟹进行了“健康”检测。实验表明,上海养殖的大闸蟹中在正常饮食下膳食暴露风险在安全范围内,不存在健康安全风险。实验还发现,中华绒螯蟹肝胰腺脂质主要以甘油三酯为主,约占总油脂的80%,且其脂肪酸组成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约占70%,高于大部分鱼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病理学实验中,河蟹脂质的摄入也无毒害副作用。较为有趣的是,河蟹肝胰腺脂质还具备降血脂的功能特性。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