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这12个字,背后有何深意?

新闻资讯2023-12-27 07:52:55橙橘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这12个字,背后有何深意?

摘要:辩证处理“进”和“稳”、“立”和“破”的关系。


日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提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要求。自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稳中求进”成为国家开展经济工作的总基调。今年的会议进一步强调“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环境的基础上,对明年经济工作的系统部署、靶向施策,蕴含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为强基础、聚动能,扎实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方向。

一、“进”和“稳”、“立”和“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两类重要关系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相对静止包含着绝对运动。运动的动力根源在于事物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它们共同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发展。中国的经济社会是不断运动发展的,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 必须处理好“进”和“稳”、“立”和“破”的辩证关系。

“稳”代表相对静止,客观表现为经济社会稳定、协调、平衡的一种状态;“进”代表绝对运动,客观表现为经济社会增长、升级、发展的一种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好把握稳和进的关系,稳是主基调,要在保持大局稳定的前提下谋进。稳中求进不是无所作为,不是强力维稳、机械求稳,而是要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有所作为,恰到好处,把握好平衡,把握好时机,把握好度。”辩证处理好“稳”与“进”的关系,就是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稳”是大局和前提,没有“稳”做基础,就无法为“进”创造有利条件;“进”是目标和方向,没有“进”做动能,就不会实现坚实可靠的“稳”。因此,“稳”一定是有“进”的“稳”,“进”一定是“稳”中的“进”。

同时,中国的经济社会是在旧矛盾的解决和新矛盾的出现中向前发展的。“破”代表批判、否定和革除,“立”代表提倡、构建和巩固,“破”和“立”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事物发展会经历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即由“立”到“破”再到“立”的过程。至于在特定的发展阶段,是“先破”还是“先立”,则要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辩证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就是立足实际,坚持先立后破。“立”为先,“破”在后,不立不破,立好再破,这也是基于“稳中求进”的战略考量。“立”得牢固,才能赋予“破”的底气;“破”得深入,才能支撑“立”得持久。

二、辩证处理“进”和“稳”、“立”和“破”的关系,是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成功经验

辩证认识、科学统筹“进”和“稳”、“立”和“破”的关系是党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现实实践,也是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成功经验。纵观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两类关系的探索与实践从未停止,推动了各个时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两类关系的探索,主要服务于夺取政权这项中心任务。例如,开展货币斗争,“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得以落地,创造了稳定的经济环境,稳固了根据地建设和物资保障。“进京赶考”前夕,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这为后期的深化实践提供了认知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两类关系的探索,主要体现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对推动发展和解决经济失衡问题的实践。毛泽东非常重视经济协调稳定发展,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在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陈云同志鲜明反对经济工作中的急躁情绪,创造性地提出要依据国情国力,实事求是地制定经济政策。这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对两类关系的探索,主要从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转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探索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得以确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成为主旋律。邓小平强调要兼顾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尤其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科学阐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还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思想,认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对两类关系的探索,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但具体实践会根据形势变化有所侧重。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低迷,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们正经历发展模式转变的阵痛。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以进促稳”,还将“先立后破”“以进促稳”与“稳中求进”并列提出,事实上是将新的经济工作方法论上升到宏观政策的全局层面,更加兼顾当前和长远,同步推进“存量变革”和“增量崛起”,力图实现育增量与守存量并重。

三、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3年至202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9.3万亿元增长到121万亿元,年均增长超6%,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2.3%上升到18%左右,稳居世界第二位。亮眼成绩的背后,我们要理性地认识到,依靠环境、资源、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投入实现数量扩张型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硬道理”需要“硬方法”,“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这12个字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彰显了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应对复杂多变经济发展形势的主动作为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做好经济工作“五个必须”的要求,辩证认识“进”和“稳”、“立”和“破”的关系,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作用,建立新机制、新动能和新产能,破除旧机制及落后的产能和供应体系,对冲经济下行压力。要“不折不扣”“雷厉风行”“求真务实”“敢作善为”抓落实,不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走好集约化高质量发展道路。

要突出创新驱动发展,构建新型创新“生产函数”,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在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立足国内大市场,畅通经济大循环,凸显内需尤其是消费的主动力、主引擎作用,通过有效益的投资形成高端供给,积极培育消费增长点,牵引拉动各层级消费,形成投资和消费有机结合、良性互动的健康格局,以强大的购买力和消费力支撑国内大循环的可靠性,不断克服全球经济衰退、外部需求萎缩的不利影响。

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吸附全球资源要素,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以优化营商环境、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打造“投资中国”品牌等为抓手,构筑更加完善多元的对外开放体系,不断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拓展新空间、塑造新动能。

要全面推进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持续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尤其要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舆论引导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提振市场信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不断扩大稳增长和稳就业的市场主体规模。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宝山区委党校)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