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细数房地产复苏之路上的主要阻碍,有效需求的疲软一直是关键卡点之一。不过最近多个城市的国资企业下场,开始对改善市场“动手”,推出各类“以旧换新”活动,试图激活楼市的置换需求。
这个“以旧换新”,各个城市的具体做法都不太一样,但大体上的共性都是从市民现有的存量住房切入,用不同的办法去帮助购房者处理旧房,从而激活市民的置换需求,转而去购买新房。
这个模式乍一听上去挺新鲜,出发点也是好的,但具体实施成效如何?是否可持续、可普及?这很难一概而论,还得分城市、分情况来看。
多地跟进“以旧换新”
国资牵头搅动置换市场
近两个月,越来越多的城市中的城投、地方国企,开始跟进“以旧换新”模式,开始牵头整合房企和中介资源,试图搅动置换市场,创造有效购房需求。
聚焦到具体的实施细节上,目前最主流的做法有两种。
一种是中介统一代售模式,由城投、房产中介和业主三方达成合作。业主先去锁定自己意向购买的新房并缴纳意向金,同时把旧房交给中介挂牌销售。
如果在一定时间內老房子卖掉了,那么卖房款直接转为购房款,比如武汉给的期限就是90天。如果在这个期限内旧房子没能卖掉,那么意向金基本都能无条件退还。
目前已经实施这种模式的城市包括武汉、南京、宁波、淄博、扬州等等。
而有些城市也有部分市场化房企,自发地采取了这种模式,进入老旧小区去盘房。他们请了第三方评估机构和中介一起合作,评估旧房价格并实施代售,然后引导旧房业主去锁定自家的新房项目。
而另一种模式,则是国资直收模式,由城投公司直接出资面向市民收购旧房,并要求购房者购买指定国资企业开发的新房房源。
它较前一种模式最核心的区别有二。一是购房者可以直接收到房款或“房票”,用于购买新房,不需要等待旧房子的出售结果;二是城投收购回来的旧房,将会被改造成保障房。
这种模式下的典型地区,是苏州太仓。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太仓对拟收购存量房有几项要求,比如建筑面积在144平以内,房票原则上相当于拟购买新房价格的60%等等…
这些以旧换新行动正在逐渐蔓延普及,似乎成为了一种趋势。但不同的模式之间,效果差别很大。总体上看,苏州太仓的模式相对更可持续、更有效一些,原因也很明显。
第一种中介代售模式的矛盾在于,它没有直接解决有效需求问题。
即使旧房业主把房源暂时挂售同时去锁定新房,创造出来的需求也只是“账面”上的,因为在二手房流动性本就已经降低的行情中,没有任何中介敢保证旧房子一定能卖出去,也就无法保证购买新房的需求能落地。
第二种国资直收模式的落地性就会更好一些,对于地方政府和城投来说也更可持续,原因有三。
一是国资收房的资金和房票,会直接到购房者手里,市民不用等待不可知的结果,可以放心地去购买新房,真正让置换链条滚动起来。
这个优势在太仓已经有所体现,10月份太仓释放出了第一批置换房源,涉及太仓城发集团开发的三个小区共100套房源,据称几天就全部消化了,市场反响不错。
而11月17日,太仓市城投集团、市城发集团两大国资公司联手推出第二批置换房源,覆盖了8个住宅项目。
二是定向置换的要求,也是在变相帮助国企企业去库存,并创造一定的现金流。
因为国资购房时明确规定了,房票只能抵新房价格的60%,也就是说购房者还需要至少再掏40%的房款。
这条规定一能帮助去化国资企业手中的房源库存;二能依靠购房者支付的那40%房款,迅速回笼部分资金;三是额外支付4成房款对于购房者来说,压力比较可控。
所以这是个一举多得的模式,既创造了有效置换需求、又降低了购房者抗性,同时地方国资企业也不至于承受过大的资金压力。
三是加速了保租房筹集任务的完成,且能有效控制筹集成本。
与中介代售模式不同,国资直收购买来的存量房,用处是很清晰的,就是用于保障房的改造。
近几年各地筹集保障房的办法很多,其中新建、旧改,和直接收购新房,成本都十分高昂。
比如去年某市国资委曾发文,计划在市内收购3000套商品房用于保障房储备。根据实际收储结果显示,当地收储的房源大多来源于近年新建的市场化公寓或商办项目,虽然收购价格普遍低于市场价,但新房和次新房的收储成本,终归是低不了的。
但从早期建成的存量小区入手,无论是收购成本还是改造成本,都可控得多。
当地很多购房者对这种模式的接受度也很高,因为一方面可置换的新房品质不错,交付有保障;另一方面,房屋买卖的各类繁杂手续可以集中办妥,省事省心。
据悉,太仓市推出的第二批置换房源还进一步优化了细则,比如旧房子的车位也可以用来置换新房的车位。
如果未来各地借鉴这个模式,而且在置换配套细则上不断优化,相信能更充分地调动购房者的置换积极性。
“以旧换新”实施难点不少
有待进一步优化细则
争取扩大作用范围
前文提及,虽然国资直收的“以旧换新”模式在个别城市反响不俗,但按目前的参与主体来看,作用范围比较有限。而且接下来想要大范围普及实施,还是有很多难点的。
首当其冲的就是资金问题。大范围收购存量房会在短时间内沉淀大量资金,发达城市能够做得到,可对于三四线城市来说压力就很大了。但恰恰是这类城市的购房需求最难激活,这就比较矛盾。
其次是作用范围的局限性。各地实施以旧换新是有门槛的,对房屋面积、产权情况都有要求,并非谁都能参与进来。
而且收房企业所释放的置换房源总体来看并不多,选择范围不大。像太仓这种实施得比较顺利的地区,目前也只释放了千套左右的房源,市场化房企并没有大范围参与其中。
而且太仓的以旧换新“房票”只限在太仓用,对改善客群的吸引力虽有,但未必那么大。
所以规则门槛和并不丰富的置换选择,就注定了其能够激活的需求也是很有限的。 除非未来地方能够牵头引导一些优质房企、项目参与进来,置换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才有可能提高供需之间的匹配效率。
最后还有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城投收回来的存量住房未必都能转为保租房使用,尤其是三四线城市,保租房筹集任务量并不多。
这也从另一角度印证了,非发达城市想通过收购存量房改保障房的模式来激活置换市场,是难以持续的,因为本身能撬动的需求并不多。
所以综合来看,“以旧换新”这个模式的设想很好,也已经取得了小范围的成效。但如果想要普及开来,还需要各地进一步优化细则、纳入更丰富的参与主体,才能扩大其作用范围。
比如优化购房者的置换过渡政策,在新房交付之前,可以给予更合理的安置和补贴方案,打消购房者的隐忧和疑虑。
又比如引导优质市场化房企和优质项目加入“以旧换新”计划,给予购房者更广泛的选择,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让需求更广泛地流动起来,而不是小范围地在几个项目中转移。
这种“以旧换新”模式如果真的能够大范围推行,我们甚至可以畅想未来城市更新的模式都会有所改变。
因为无论是城投还是房企,收房都是首选老旧小区入手。也许随着时间的发展,一些城投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慢慢拿下一些老旧小区,那到时候做旧改的拆迁谈判工作,难度就完全不一样了,等于潜移默化地把做“熟地”的工作前置了。
结 语
总体而言,各地涌现的“以旧换新”模式,对当地二手房市场的搅动目的是很直接的。但不同地区实施的方式大不相同,都还处于摸索阶段。
但国资直收模式对于各地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启发,其中还有许多的想象空间可以拓展。接下来也许会有城市继续跟进和优化,扩大这种模式的影响范围。成效将会如何?值得关注!
点击下图,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