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成为大众关注的话题。对于高校而言,如何保障研究生扩招后培养质量?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军政与我们分享了该校独具特色的“四类型七维度”的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培养。
本文原标题:《研究生持续扩招下的隐患如何解决?北理工的特色体系或可借鉴》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进一步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在2020年9月底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曾明确提出。
麦可思近五年的研究数据显示,应届本科毕业生境内读研比例从2018届的14.7%逐年增至2022届的17.9%,上升了3.2个百分点。其中,“双一流”院校境内读研比例增幅更为明显,从2018届的29.4%增至2022届的37.0%,上升了7.6个百分点。
研究生扩招如何保障培养质量,已成为高校必须面对的课题。首批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的北京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北理工”)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有何独特之处?对此,麦可思研究(以下简称“麦”)邀请到该校教授、博导、研究生院原常务副院长王军政,为我们分享学校的一系列经验举措。
麦:北理工研究生院近两年的硕士研究生扩招情况是怎样的?面对扩招挑战,研究生院采取了哪些举措,是如何吸引更多优质生源的?
王军政:相比以前,我校这两年硕士研究生的扩招幅度还是比较大的,2020年全日制硕士扩招了约400人,2021年扩招了约200人。扩招的这些学生约80%都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虽然在不断扩招,但不是无限制扩招,是根据学校实际条件而进行科学、合理的扩招。这两年因为疫情原因部分本科毕业生出国受阻,国家相关政策鼓励,以及我校良乡校区新教学设施全面投入使用,均是我们硕士研究生能大量扩招的重要原因和基础。
面对扩招挑战,归纳而言,我校具体做法有三方面。第一,增加师资力量。这几年,我校每年从海外或者国内招聘约150名博士毕业生、博士后出站人员入校工作,且直接聘任为研究生导师,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直接聘任为博士生导师。我校硕士研究生的扩招数量,是与导师增聘数量合理匹配的。第二,增加学科点。近些年学校陆续新增多个学科点,特别是国家急需学科,如网络空间安全、集成电路工程、储能科学与技术等新学科。第三,增加机构。我校新设立医工融合研究院、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先进结构研究院等,这些研究院是与学院平级、可独立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机构,更有利于交叉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
为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我校一方面不断加强招生宣传,譬如介绍我校人才培养特色与优势,包括为国防领域培养人才、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一流学科与优势学科、科研经费连年增长、高水平领军人才和国家级奖项连年增加、毕业生就业率高等情况,以及近年来在QS世界大学排名提升情况等,2020年研究生院还首次制作招生宣传视频,并在每年暑假在研究生院统一部署下,各学院开展为期3天的学术夏令营,遴选全国高校优秀大四本科生来校或在线上开展交流,聆听学院学科介绍、著名教授学术报告、与优秀导师面对面交流、参观或观看科研平台和研究成果等。另一方面,我校从接收推免生政策上进行调整,制定了更加灵活但又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招生政策,近几年我校每年接收推免生的人数都以10%的速度快速增加,今年接收推免生的人数已经接近规定的上线限制。第三方面,在奖励政策上更进一步向优质生源倾斜,学生一入院就有机会获得学校奖学金或国家奖学金等,对于非常优秀的推免生,会给予更高额度奖学金。学校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不断努力,促使研究生生源质量不断提升。
麦:学院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体系构成是怎样的,有哪些特色举措可以“全过程”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王军政:培养体系对整个培养质量非常重要,我认为从培养目标上来讲是两个方面,一是整体质量的保障和提升,二是拔尖人才的培养。
对于整体质量的保障和提升,从培养过程来讲,首先谈到的就是生源质量,相关内容前面已经说了不少,但我想强调的是生源质量是基础,非常关键,我个人认为,生源质量几乎可以决定后续培养质量的50%左右。谈到“生源质量”需要打个引号,因为高校一定要清楚什么是优质生源,并不是说考研分数越高的学生就更优秀,对“生源质量”的评判应是多方面的——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具有较高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那么学生入学后怎么培养?首先要谈的是课程学习情况;第二是交流情况,包括校内学术交流、国际化交流、国内交流等;第三是实践情况,包括企业实践、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实践等;第四是科学研究创新;最后一个环节是论文撰写,包括学校如何对学生论文进行考核评价。
反过头来,我们还需思考如何制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标准高,必然质量高,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人才培养评价标准怎么定?国家在已出台的“破五唯”文件中明确提出,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我校则依据当前最新政策及自身情况,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我们也认为,绝不能只用学生发表论文情况对其进行评价。另外,不同学科的学生必须有不同的评价侧重,有的学科可更侧重考查学生论文发表情况,有的学科则更需要考查学生研究成果是否能服务国家、服务社会。在学生论文的评价上,对于硕士论文,学校不仅会校外抽检、校内全盲评,并且还会利用自主研发的匹配度软件,在论文评价时充分体现同行专家评议。学生在答辩过程中,对答辩委员提出的问题,在答辩后进一步修改之后,才能正式被授予学位。学校通过这样一系列举措,有效保证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谈到拔尖人才培养,我校构建了“四类型七维度”的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培养体系。其中“四类型”分别为基础研究型、技术创新型、复合领军型、应用创新型。基础研究型需要侧重基础理论方法,瞄准学科前沿基础方向开展研究;技术创新型侧重为国家重大或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复合领军型侧重多学科交叉和综合素质,尤为重视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应用创新型侧重于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应用创新型更偏向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另外三个类型更偏向于博士研究生培养。
“七维度”分别为思政教育、数理基础、专业知识、外语能力、计算机水平、实践与科研、综合素质。思政教育维度是指思政课群,譬如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课等,硕士、博士研究生均有这类课程,以及对研究生的课程思政教育和指导思政教育。数理基础维度是指数理基础知识或学科基础知识一定要扎实,硕士、博士研究生如果是跨专业或者觉得自己没学好,还可以往下选修本科或硕士核心课。反过来,大四本科生如果有能力可以去学硕士甚至学博士研究生课程。专业知识维度是指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既要有深度又能融会贯通。外语能力维度是指到了硕士研究生阶段必须有较高的听说读写能力,到了博士研究生阶段更要具备国际学术交流能力。计算机水平维度是指硕士研究生必须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仿真软件、设计软件或者具备编程能力等。博士研究生阶段更是要能够独立编写代码、进行算法研究或搭建计算机控制系统,助力自身科学研究工作。实践与科研维度,实践是学生在本硕博阶段均有的环节,特别是理工科学生,编程序可以是一种实践,操作仪器设备、对仪器设备进行测试或者参与一些装置制作也是一种实践,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研究生的科研重点体现在“研”字上,且必须是通过创新而获得的研究成果。综合素质维度是指学生要具备科学精神、理想目标、沟通能力,还有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顽强的意志,等等。需强调的是,这七个维度会施加在每个学生身上,但因为学生类型的不同,每个维度的侧重点在不同学生身上的体现也不同。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风格与特色。
除了上面谈到的,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还实施了一项名为“驼峰领航”的培养计划。“驼峰”代表拔尖与双峰,会面向国际前沿和核心技术领域,遴选优秀学生,配备优秀导师,实施个性化培养。
为了“全过程”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我们还成立了校院两级督导组,从招生面试、复试到课程情况检查、评估和指导,再到学位论文的答辩抽检,对学生培养进行全过程督导。为保证评价的专业度,督导组成员均为业内同行,督导组发现问题后会及时反馈到研究生院,研究生院将对这些反馈问题进行跟踪和反馈。督导组每学期均会根据实际情况,召开一到两次督导组全体工作总结会。
麦:学校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有哪些特色举措?硕士研究生导师评价机制又是怎样的?
王军政:对于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学校有一个“引培计划”。首先是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待遇,吸引优秀导师入校,保证导师队伍规模、结构、年龄等多方面科学合理是基础。第二,为确保导师的专业水平或者说学术条件达到要求,学校会严格考察导师是否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是否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是否会在人才培养上真正下功夫,即是否有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上,是否对自身工作和学生具有责任心。
为了提升导师的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同时设有配套的工作奖励机制。其中,荣誉奖励是精神层面的鼓励,物质奖励则是每年年底依据导师的绩效评价结果给予奖金、招生名额等方面的鼓励。此外,研究生院还会对导师进行教育培训,尤为提倡优秀导师通过座谈交流等形式,向其他导师特别是年轻导师分享工作经验。
做好导师队伍建设工作,还需重视导师的职业发展。北理工非常重视这项工作。为确保所有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通道或者说职称通道的畅通,我们依据教师类型,设立不同的职称晋升通道,不同类型教师均有机会晋升正高级别,如教学科研型教授、教学型教授、研究型研究员、正高级实验师、管理类研究员等。
对于导师的评价,我认为这项工作可以说是导师队伍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我校为此设计了一个五星级导师评价制度,每四年开展一次评价,最优秀的导师可获得五星级评价,差一些的可能仅得到两星、一星评价。但我想特别强调的是,无论是对导师的定性评价还是定量评价,都不是一件易事。定量评价相对于定性评价可能更简洁一些,但如若想做好对导师的定量评价,相关评价指标的量化过程非常难。反过来讲,如若对导师进行定性评价,则需业内专家参与,而这里面又会因此有很多人为因素影响。目前北理工及研究生院对导师的评价,均以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既有客观的量化指标,又有同行主观的定性评价,即在对导师进行评价时,既会看科研成果、学术成果的具体数据,也要看人才培养质量,还会参考同行对其的综合评价。
声明:欢迎转载和分享,转载前请获取转载授权并注明来自“麦可思研究”。获取白名单或建立长期合作请联系编辑部(电话或微信搜索18602824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