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
知识分子
The Intellectual
图源:Dias实验室网站截图
撰文丨李珊珊 项栋梁
11月7日,《自然》杂志在官方网站上发布声明,撤回了今年3月发表的由兰加‧迪亚斯(Ranga P. Dias)领衔的室温超导研究。在该论文中,迪亚斯团队宣称发现了一种在1GPa压强下就能实现室温超导的材料,该研究成果迅速引发轰动全球的效应,对研究数据真实性与迪亚斯本人学术诚信的质疑也随之而来。随着《自然》的正式撤稿,这一惊天乌龙也终于尘埃落定。
撤回声明中,《自然》指出:应(11位作者中)8位的要求,本文已被撤回。“作为对这项工作做出贡献的研究人员,他们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发表的论文没有准确反映所研究材料的出处、所进行的实验测量和所应用的数据处理依据,这些问题破坏了已发表论文的完整性。”
简而言之,团队成员以及主要合作者都决定与迪亚斯切割,承认了论文数据失实。不仅如此,迪亚斯所在的美国罗切斯特大学也开始对其研究过程开展调查,还有同行指控其博士论文涉嫌剽窃。
曾引发A股超导概念版集体大涨的科学论文
今年3月,罗切斯特大学的兰加‧迪亚斯(Ranga P. Dias)团队在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高调宣布:他们在1GPa(约等于1万个大气压)的压强下,镥-氮-氢体系材料中实现了室温超导。随后,相关论文发表在了《自然》杂志上。(见《知识分子》之前的推送:彻底改变人类科技的室温超导,突破还是乌龙?也许不用等太久)
室温即可实现的超导——无损输电,这条爆炸性消息,在困扰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热切渴望着科技新进展的世界各国引发了一连串的反应,甚至远在中国的A股,在迪亚斯宣布结果的第二日,超导概念板块也发生了集体大涨。一时间,对于这种新型超导材料的讨论,远远超出了科学界。然而,就在当时,便有不少人指出,考虑到迪亚斯糟糕的学术声誉,也许需要我们谨慎对待他得到的结果。
今年三月之前,迪亚斯曾有过两次被顶刊撤稿的记录,加上本次撤稿,这位斯里兰卡出生的物理学家已经集齐了三次顶刊撤稿。
就在2022年9月,迪亚斯2020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关于室温超导性的论文因文中数据屡遭质疑刚刚被撤稿,而迪亚斯对此的解释是:并非数据造假,他们只是使用了一个新颖的背景扣除方法。而在此之前,迪亚斯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相关论文也曾被撤稿。
有评论者认为,之所以迪亚斯两次被撤稿后学术界顶刊仍然愿意给他机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人们对室温超导领域的研究突破实在是渴盼已久,主观愿望在某种程度上干扰了客观判断。
对于这位多次被撤稿的研究者的目的,在美国的科学报道网站《揭黑》中,曾提到了迪亚斯在Youtube上的一场演讲,演讲中,迪亚斯告诉斯里兰卡科学促进会,他已为自己的初创公司Unearthly Metals筹集了2000万美元。该视频展示了一份投资者名单,其中包括OpenAI 的首席执行官。
8个月的重复实验与合作者的反水
基于对这位研究者诚信方面的担忧,3月后,全球数个实验室都在尝试重复迪亚斯的结果。
2023年5月11日,南京大学的闻海虎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表明,他们能够生产出迪亚斯及其同事报道的氮掺杂氢化镥化合物。然而,他们没有观察到室温超导性。
6月9日,美国科学院院士拉塞尔·朱利安·海姆利(Russell J. Hemley)主导的预印本提交给ArXiv,表明氮掺杂氢化镥表现出室温超导性。
2023 年 7 月 25 日,迪亚斯作为合著者在《物理评论快报》(PRL)上发表的一篇 2021 年论文因涉嫌数据造假而被撤回。该杂志委托四名独立审稿人进行了调查,并得出结论:“调查结果令人信服地支持了数据捏造/伪造的指控”。两名审稿人报告了“一幅非常令人不安的画面,明显的数据捏造,随后试图隐藏或掩盖事实。我们敦促立即撤回该论文”。
9月26日,《华尔街日报》报道称,迪亚斯3月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超导论文合著者要求撤稿,指控 Dias 歪曲数据,但他本人否认了这一指控,并表示不同意撤回。而在11月7日,应11位作者中8位作者的要求,《自然》终于做出了撤稿的决定。
超导的乌龙带来了什么?
至此,超导风波尘埃落定,迪亚斯博士的“卫星”终于再次殒落,然而,这次事件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首先,迪亚斯会遇到麻烦了。
根据《自然》杂志报道,罗切斯特大学已对迪亚斯工作的完整性展开调查,目前由外部专家进行调查。该大学发言人没有回答有关该机构是否已对迪亚斯进行纪律处分的问题。
迪亚斯面临的更大危机来源于同行对其博士论文涉嫌剽窃的指控。此前,《纽约时报》和《物理学》杂志报道认为,迪亚斯2013年完成的博士论文中许多段落与另一位佛罗里达大学高压物理学家詹姆斯·哈姆林2007年发表的论文雷同。哈姆林本人仔细比对文章后表示,其发现了更多雷同内容。
如果上述关于博士论文剽窃的指控成立,迪亚斯的博士学位以及学术生涯料将就此终止。
如此影响巨大的乌龙也损害了学术杂志的声誉。《自然》杂志在本次撤稿的配发的报道中都忍不住反思:“这篇论文的发表也引发了人们对《自然》杂志编辑审查过程的质疑,以及为什么审稿人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
而人们最为关心的是,这场风波,会给常温超导领域带来什么?
“迪亚斯轻率的行为损害了该领域的声誉,可能需要几年时间才能修复损害。今年10月20日,《物理世界》的报道中,意大利罗马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莉莉娅·博埃里这样表示。
在《自然》杂志的采访中,类似的后果还包括:“吓跑了年轻的研究人员和资助机构”,“给我们整个领域的可信度蒙上阴影”。
詹姆斯·哈姆林则对《物理世界》评论道,这种事件最糟糕的后果在于,甚至“可能会对高压(超导)研究的资金产生影响,鉴于这是一个硕果累累的领域,最近取得了许多令人兴奋的进展,这将是不幸的。”
不过,接受《自然》杂志采访时,两位中国的超导研究者则表现的比美国同行乐观一些。其中一位告诉《自然》记者:“我认为除了更仔细的审查之外,这不会影响超导研究的资助,这不一定是坏事”。另一位则表示:“实际上,获得超导研究资金似乎更容易,因为一些政府官员似乎受到了室温超导体期望的影响”。
当然,即便不断地遭遇风波,研究者们对于氢化物的常温超导仍然充满期待,在前述的《物理世界》报道中,美国科学院院士,超导专家戴维•赛博利就曾表示:“我仍然认为氢化物超导性很有可能最终在室温条件下提供超导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