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曝“苏州一公司HR称不招河南人”,聊天截图显示,HR在问好后首先提问求职者是哪里人,求职者说自己是河南人后,该名HR表示不招河南人。对此媒体向公司人事部负责人求证,得到的回应是:“不是老板决定的,是用人部门负责人决定的,他可能个人之前吃过河南人的亏,人家有用人要求,那我肯定要满足人家要求,人家就不愿意用河南人,我招给他也不用,能怎么办,你如果说理解成歧视,那我也无话可说。”
报道截图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其实就是就业歧视中典型的地域歧视,所以也就能理解,为何公司老板最后站出来说:“每个人个人喜好不同,碰到的情况状况不一样,我们后面关照一下,一视同仁。”因为他要是再不表态,舆情又这么大,劳动就业相关部门就真的找上门了。
一定程度上,HR的说法要是放到私人恩怨和个人喜好表达上,可以说没什么大毛病。因为就算我们再怎么反对开地图炮,也无法消解个人的喜好。可问题是,这是公司用工,不是个人交往,所以所谓“恩怨论”和“喜好论”都是站不住脚的。
甚至,就算用人部门负责人和公司老板对河南人真的不喜欢,那么HR在招人的时候委婉拒绝就行。像这种直接挑明不招河南人的操作,任何河南人估计遇上都会很气愤。不得不说,地域歧视不可怕,可怕的是当着面地域歧视。
所以,真正让这件事情发酵起来的直接原因,主要还是HR不专业。作为HR按照公司要求招人,这肯定没错。但是明着把公司卖了,这一点确实不专业。要知道,HR除了要为公司招到合适的员工,还需要最大限度地把控用人风险。
而把控用人风险,就要做到在跟求职者沟通时,要最大程度的职业化。由此我们再去审视当事HR跟求职者的聊天截图,就想问一句老板,这样的HR还有必要留着过年吗?如果说当事HR跟求职者的聊天属于不专业的“第一弹”,那么公司人事部负责人的回应属于不专业的“第二弹”。
什么意思呢?就是论真实的道理,当事HR也好,人事部负责人也罢,都讲得是真实道理。但是很多时候,真实却不意味着正确。这跟虚伪无关,而是在具体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打交道的时候,总需要程式上的尊重和流于表面的尊重。否则,就会陷入矛盾纠缠。
就拿地域歧视来讲,不管是舆论层面的地图炮,还是就业层面的直接因为地域拒绝,都其实出于言语层面的不尊重。正如当事HR最后那句“你如果说理解成歧视,那我也无话可说”,只能说真的不够职业化。因为作为HR连这点意识都没有,就算再怎么听老板的话,也是干不长久的。
之所以这样强调,并不是希望HR们都是人精,而是希望HR们能基于正确的程序,在不伤害求职者的情况下,也能维护住公司的根本利益。说实话,求职者放出聊天记录,不见得真要把当事公司怎么样?而是被HR那几句话给激怒了。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去理解这件事情。作为HR招人,肯定需要听用人部门的,更需要按照老板的意思来。但是按照老板的意思来,不是把老板的意思摆在明面上,而是招人归招人,可以进行委婉的拒绝。也就是你们可以不喜欢河南人,但没必要把歧视的浓痰吐在河南人脸上。
毕竟,双方沟通一场,没必要搞得不欢而散。这就跟男女相亲一样,第一眼没看上就没看上,该吃饭还是要吃饭的,否则夹在中间的撮合者,最后再也不敢撮合了。也就是说,结合有结合的规则,不结合也有不结合的规则,真没必要搞得鸡飞狗跳。
至于回到地域歧视上,就算民风真的会影响个人品行,但也要记住,那些品行不好的人,终归是一个地域的极少数。所以,不管是舆论层面的地图炮,还是就业层面因地域而直接拒绝,都其实是偏见的显现。由此,说回“苏州一公司HR称不招河南人”,如果说公司部门负责人和公司老板被偏见蛊惑,那么HR更像是放大这一过程的扩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