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时间名言警句 孔子的名言大全

生活常识2024-03-03 13:58:25佚名

孔子的时间名言警句 孔子的名言大全

1. 孔子珍惜时间的名言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出自:《论语·子罕》

朝代:古代

原著:孔子

原文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释义:孔子在河边说道:“奔流而去的河水是这样匆忙啊!白天黑夜地不停流。”

扩展资料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

孔子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顶峰。

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

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着名的有七十二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子罕

2. 孔子珍惜时间名言警句

1.解释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

2.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3.解释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4.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5.解释(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

6.朽木不可雕也。

7.解释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无可救药。亦作“朽木难雕”.亦作“朽木不雕”

3. 孔子临水感叹时间飞逝的名句

因为这句话出自《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有个背景,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论语子罕篇记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的逝字,汉儒注,以及尔雅、说文,都当往字讲,而往字依古注可作两种解释,一是既往,一是前往.依照既往解,则逝字就是消逝的意思,依照前往解,则逝字就是前进的意思.两者都有根据,究竟以何者为是,颇难推敲,这就要在字句以外寻绎了.孔子在河岸上,一定是仰观俯察,再看河川里的流水,因而兴起感叹.他所说的「逝者」,没有特定的所指,自可包罗万象.且就天地人事而言,孔子仰观天文,想到日月运行,昼夜更始,便是往一日即去一日,俯察地理,想到花开木落,四时变迁,便是往一年即去一年.天地如此,生在天地间的人,亦不例外.人自出生以后,由少而壮,由壮而老,每过一日,即去一日,每过一岁,即去一岁.个人如此,群体亦不例外.中国历史到了五帝时代,不再有三皇,到了夏商周,不再有五帝.孔子生在春秋乱世,想见西周盛况,也见不到,只能梦见周公而已.由此可知,自然界、人世间、宇宙万有,无一不是逝者,无一不像河里的流水,昼夜不住的流,一经流去,便不会流回来.所以李太白将进酒说:「奔流到海不复回.」古希腊哲人也说:「濯足急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这样看来,逝字作消逝解,应当不错.圣人一言,含有多义,读经虽依注解把经文字句读通,但不能到此就止,尚须广泛思维言外之意.孔门大贤子贡曾经推崇颜子闻一知十,他自己只能闻一知二.我们普通人,不敢与颜子相比,但也不可以闻一只知一,应当思齐于子贡.例如我们读悉这逝者的意义,一想自身,以及身外的权力财富,都如流水,一纵即逝,只好对酒当歌,叹问人生几何,这就是闻一知一之咎.此处逝者所指的是万有现象,而非本体.万象有生来灭去种种情形,本体则不来不去,不生不灭,如苏东坡在赤壁赋里说的「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读经如果不是闻一只知其一,便须从迁流的现象追求不迁流的本体,只要追求到一点讯息,便能茅塞顿开,眼前呈现的宇宙人生,别是一番境界,这才体验到读经的乐趣.经文的字句义理虽通,仍然未到止境,这只是知道学理而已.知理之后,必须依理去实行,不行不得真知.例如已知逝与不逝之理,便须放下那些必逝之物,不与人争,但求不逝的本体.得其本体,亲见不生不灭之境,才算是真知.假使尚有贪心,起念与人争名夺利,便是放不下,严格说来,实未通经,应当反省,一切贪心妄念起时,当即克制,这就是「克念作圣.」读经不希望作圣则已,希圣就应当如此用功.。

4. 孔子的名言名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孔子眼中的“学”内涵是很丰富的。看来并不是单指“作文”,首要的其实是“做人”,有了“做人”的基础,“作文”情真意切自是不难。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论语·为政》

求学需先立志,即先解决动机问题,才能使学习有内在驱动力,不致半途而废。

(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公冶长》

教育中的人文不一定是要像政治课那样说教的,于“文”中渗透,方是正法。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在这里,孔子已认识到学习的内驱力不仅与动机有关,还与意志和情感有关,并且按内驱力大小把学习的心理境界分成三个层次:想学、好学、乐学。其中“乐学”是最高层次,可以产生最大的内驱力。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孔子发现,“愤”和“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必然要出现的两种心理状态。并指出,学生处于这两种状态的时刻就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最佳时机。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高高在上的权威并不是唯一的老师,当然也就不是唯一的真理。真理可以随处存在,所以学习中要抱着所有的人都是老师,都有可学习处的想法,但又要清醒地认识到质疑的必要性。

(7)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述而》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与学生的坦诚相待。正因为孔子对他的学生有着无限热爱之情,才使得他在教学过程中不知疲倦,真诚无私,因而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和尊敬。

(8)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论语·泰伯》

道德精神的培育,工作能力的锻炼,知识内蕴的充实,学术精神的涵泳,都必须依靠一种锲而不舍的自持力。

(9)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论语·子罕》

要想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教师的魅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有了教师魅力的引领,学生的学习自然会“欲罢不能”,何患不“自主”?

(1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

告诫其弟子,首先要充实自己,要有真才实学,才能谈得上遇到伯乐。

(11)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

古时候的人大多为了完善自己而学,今天的人求学大多是为了沽名钓誉。所以学习者要努力加强修省躬行的自觉性,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学问。

(1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他曾经废寝忘食地去冥思苦想,以期得到什么彻悟或顿悟,结果一无所获。因此,孔子得出结论:与其空想,不如老老实实地去学习。

(13)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

一个人有仁、有知、有信、有直、有勇、能刚当然非常好,但如果不好学,都是有致命的短处。这里强调了知识修养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倡导积极学习,主动探求知识。

(14)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5. 孔子的名言警句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子谓于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撰”去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则匆惮改。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为。

6. 孔子的名言警句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道不同,不相为谋。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忘采纳!!!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