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仅仅是某个家长群的聊天内容,竟引发了新一轮的全网玩梗风潮。
某幼儿家长群里,有位顶着“子涵妈妈“的ID,在班级群里向老师质问:
“我家孩子去的时候完好无损,回来就有了蚊子包,是不是幼儿园看管孩子不到位?“
待老师耐心解释幼儿园每周都会进行消杀工作,但由于天气原因,蚊虫无法被完全消灭。
这位家长话锋一转:为什么不咬别的小朋友?
蚊子:不是别的小孩咬不起,而且你家子涵的血型更有性价比。
群内家长回怼后,子涵妈妈依旧“有话可接“。
虽然子涵妈妈爱子心切,能发现子涵身上的一个小包,但这种“故意找茬”的妈妈式关心,总归还是让大多数人无奈。
于是这场“关心”逐渐升级为子涵妈妈文学,瞬间成为评论区万能回复公式。
“老师为什么我家子涵书包里面少了两根利群“?
“各位子涵家长不要担心,子涵只是去厕所抽烟了。“
估计网友也没想到,原来子涵妈妈文学竟然比发疯文学还要百搭,凭借着蛮不讲理的“有理有据”,子涵妈妈文学迅速跻身当下最火网络文学运用top。
子涵妈妈文学——有理有据发疯系
这个猫咪开会的吃饭视频,一如既往地带有#关爱流浪猫#的萌宠类tag,似乎印证着这是条鼓励救助站收养了众多洗澡按狗收费的橘猫,并且养得很肥美的暖心互动。
点开评论区,他们却化身家长,变成人形监控,根据每只猫的特点,给这些猫取名字,“生气”追问着为啥我家“子涵”没好好吃饭。
另一个“拒绝动物表演,除非动物自己要表演”的猫咪表演双杠视频下面,“家长”们追问道:
“老师,我们子涵怎么在场上。”
“老师,我们子涵的肌肉是不是练的太发达了。“
甚至在大学生舞狮上,本来一个人舞的小狮,就已经够“惨“了。(毕竟,哪个正经人是跟地上爬舞狮,我们都是两两搭配“)。
这时,也可以适时地“质疑”:老师,我们子涵为什么在地上爬啊。
就连两车相撞,这位碰巧记录下的视频,大家先关心的还是子涵:老师,我们子涵怎么卡中间了?
一觉醒来,短视频已经易主,变成了子涵妈妈全方位质问会。
不过有人在玩梗,有人在照镜子。
近乎是三个人里就能碰见一个子涵的概率,也让无数“子涵”无辜躺枪。
网友:这个梗叫子涵的都能get但是汗流浃背了。
(小测试,丢个校园卡,碰到名字是子涵的概率有多大?)
玩梗是一回事,但这样一次全民性大爆的热梗,正恰恰说明我们苦某些东西久矣。
“子涵式”父母——我身边的无情扫射机
聪明的朋友们可能已经发现,上面的子涵妈妈质问幼儿的图大概率是“子涵”“紫涵”“梓涵”梗图。
但面对这样一张只需一眼便可发现破绽的聊天记录,还是引起众多网友的关注,追溯热点,恰恰说明了对这样一种“过度保护”式父母的共鸣。
谁身边还举不出些个父母“过度保护”的例子呢?
不喜欢吃胡萝卜,会营养不良,必须连吃半个月;
喜欢看故事书,会影响成绩,必须全部没收;
更不要说,早年写的日记,被父母无意中发现,早恋直接被扼杀。
在父母的育儿观念里,父母就像老鹰捉小鸡游戏中的母鸡,让小鸡远离一切可能潜在的危险,用羽翼为小鸡撑起一方“阴凉”安全之地。
小鸡也确实在这样一种保护下“安稳”成长了。
在父母眼中,这样“隔绝危险”的关爱,是一种保护。
但稍有过头,便成为了刺向他人的偏颇之剑。
最近一包普通的奥利奥饼干,同样让大家坐不住。
半夜这位备注益阳妈妈的发来条微信,先是“关切”老师是否已经入睡。
接着进入正题:老师为何给他家小孩一包奥利奥,导致益阳回来一直狂喝水。
待到老师解释只是因为自己怀孕有时候需要补充血糖,小娃娃看见了就给了他一包,益阳妈妈仍旧不依不饶对老师进行说教行为,并“控诉”明天要带益阳上医院。
评论区一语道破:一直口渴,肯定是吃了辣条,至于为什么要瞒着,都懂。
这种全是为了孩子好的“保护欲”,止于亲情之间还显得有情可原,但放在职场中,就属于边界不明的“故意”找茬了。
上班本来就烦,还要配合一些过于矫情的要求,收到各种莫名其妙的投诉。
比如上班不应该吃外卖:
自己给员工送巧克力想让大家感恩戴德,却又偷偷记仇谁不吃:
甚至还有专门化身“子涵妈妈”去职场考察别人。
之前有个博主全程用英文点单,“故意”试探一番员工的英文水平。
只见他熟练操作一杯拿铁的加工步骤:
“中杯,意式浓缩,低咖啡因,再加两泵摩卡酱,要一泵另加的香草糖浆,两勺蛋白粉,低脂牛奶,适当把牛奶蒸熟,在上面加焦盐糖浇头”
当服务员熟练接下他的要求时,他与同伴说着“还行吧,真接住了”一副居高临下的审视模样。
玩梗背后,抵触子涵妈妈式的不讲道理为难别人的才是子涵妈妈文学能火起来的根本原因。
我们玩梗的哪里是“子涵”,其实我们渴望的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边界感,而这种边界感,不只放在职场关系中,同时也应当存在于亲子教育上。
“嘲笑“子涵,改变子涵,成为子涵
尽管子涵妈妈文学爆发了调侃“不讲道理“式为难,但也有人从中发现的是一名母亲对孩子的关爱。
尽管方式有失偏颇,但总归是一种善意的出发点。
于是,在子涵的另一种玩法下,是与发疯文学结合的自我“偏爱”。
为了让知识歹毒的进入大脑体系,短暂扮演成子涵妈妈的学习人设,暗示自己,为“子涵”创造一切高效学习好环境,全情投入角色。
知识进不了脑子,就用子涵妈妈式的生怕受到委屈短暂发疯,疯里带点不讲道理却又被爽到的自信与豪迈。。
子涵妈妈劝(人)(退)学版之法学版:
考四六级版:
考研版:
一切你能想到的当下困境,都在子涵妈妈的无条件偏爱下变成了一种可以暂时矿工的人生课题。
没有人会拒绝亲情中最柔软的部分,但我们总会讨厌的是不讲道理的自我感动式付出。
当代互联网文学,先是将子涵文学引入,引发全民性高潮,解嘲玩梗至身边的每一个子涵,最后让子涵文学焕发出新的生机——变成“无条件”偏爱自我部分的子涵妈妈。
这才是子涵文学这一互联网梗变体的终极意义。
“嘲笑“子涵,改变子涵,成为子涵。
我们无法扭转现实中子涵式的父母,而子涵式妈妈所映照着的似曾相识的矛盾与妥协,也成为某些无法言说的心里阴暗时刻。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父母的过度式关心,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填补他们小时候的自己。
作为物质条件匮乏、家中人口众多的上一代,他们的父母忙于生计,孩子基本上都是给口饭养活。
那么对于他们而言,这样的过度也未尝不有情可原。
但我们仍可以去选择拥抱另一个“完美剧情”版。
诚然,在这个目光注视过多的社会,信息洪流快速裹挟。
我们却能用自我将其合理化,并为我所用,更轻易地找寻到与内心共鸣的声音。
珍妮特·温特森写“我们自身是我们所遇见的一部分,而我们所遇见的已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
这未尝不是一种幸福——在互联网的一切经验下,任何人都可以为我所用,并将其扭转成更为积极、更具有当下现实意义的部分。
然后更好的上路,面对现实中的困境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