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目前,全球生物医药行业内外部发展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发现新靶点的时间越来越长,研发成本越来越高,市场越来越内卷,这也要求药企加强赛道甄别,以挖掘新一轮市场增长点。
近日,一众跨国药企将目光瞄准了精神分裂这一赛道。先是,艾伯维宣布将以每股45美元的价格现金收购Cerevel Therapeutics及其强大的神经科学产品管线,该管线由多个临床阶段和临床前候选药物组成,具有在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PD)和情绪障碍等多种疾病中的潜力。此次交易总股权价值约为87亿美元。艾伯维表示,预计将在2024年完成收购。
随后不久,百时美施贵宝(以下简称“BMS”)和Karuna Therapeutics宣布达成最终收购协议。百时美施贵宝同意以总额约为140亿美元收购Karuna公司。BMS将获得Karuna的潜在“first-in-class”疗法KarXT,此药物用于治疗成人精神分裂症,上市申请(NDA)已被美国FDA受理。据悉,如果获得FDA批准,KarXT将成为数十年来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首个新机制药物。
无论是艾伯维还是BMS,收购都是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压力而寻求的新突破。以艾伯维为例,目前其畅销药物修美乐正在面临仿制药竞争,口服JAK1抑制剂乌帕替尼尽管有非常广泛的适应症,但也面临包括辉瑞在内的诸多竞争者,而此次收购补充了艾伯维的神经科学产品组合,增加了一系列潜在的一流资产,或将成为市场新增长点。
掘金“黄金”赛道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完全阐明的重性精神疾病,常有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其中,感知觉和思维障碍是这个病的核心症状,比如常见的有幻听、被害妄想等,所以在有些地区也被称为“思觉失调综合征”。但一般没有意识障碍,智力也正常。精神分裂症并不罕见,通常在青少年及成年初发病,男女患病比率大致相同,病程迁延,进展缓慢,部分发病者转入慢性状态,部分患者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华创证券分析指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持续性且致残的精神疾病,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感受和行为方式。美国大约有160万正在接受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患者,其中大部分对目前可用的疗法没有反应,或出现无法承受的副作用。精神分裂症也是我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之一。根据柳叶刀精神病学横断面流行病学研究,按中国精神障碍的患病率计算,截至2022年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约为688万,但仅有不到一半的患者接受治疗。
抗精神病药又称强安定药或神经阻滞剂,在一定的治疗剂量下不影响患者的智力和意识,但能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精神运动兴奋、幻觉、妄想、敌对情绪、思维障碍和异常行为等精神症状。随着越来越多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得到规范诊治,预计中国精神分裂症药物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根据中国精神分裂症药物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2022-2029年),从2016年的64.1亿元增至2020年的72.7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99.8亿元,2020-2025年CAGR达到6.5%。
公开信息显示,精神分裂症需要终身治疗,而治疗方法有三种:化学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电抽搐疗法,其中药物为主要治疗方法。按化学结构,抗精神病药物分为吩噻嗪类、硫杂蒽类、丁酰苯类、苯甲酰胺类、二苯二氮卓类、苯并异噁唑类等。
而当前抗精神病药物主要通过抑制D2多巴胺受体和5HT-52A血清素受体发挥作用,用于治疗广泛的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等,缺乏新机制的治疗药物。毒蕈碱受体激动剂于1990年代被发现,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毒蕈碱受体激活,特别是M1/M4受体与精神病症状的减轻和认知能力的改善相关。然而靶向毒蕈碱受体的疗法开发受到不良反应限制,这主要是外周系统中的毒蕈碱受体激活而引起的。
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当前抗精神分裂药物效果有限、副作用大、病人依从性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对疾病的病因研究仍然有限。由于病因研究的模糊性,使得针对性药物的研发更加困难。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药的临床效果非常好,如某个特效药,那么对它的安全性要求或容忍度就会相对低些,化疗药基本就属于这类情形。如何在临床上能够被医生、患者所认可和接受,如何兼顾安全性和疗效,如何开发出目前市场上没有的新品种,都是药企研发人员所思考的问题和追求的目标。”上述券商分析师说,由于目前全球获批上市的抗精神病药主要为D2受体阻滞剂,针对阴性症状及认知损害的疗效有限。目前至少1/3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现有的治疗药物无法产生应答,存在较大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这也意味着市场空间较为广阔。
战略是决定成败的核心因素
随着上市产品从基础治疗市场转型为专科治疗市场,上市产品在关键治疗领域的竞争越来越大,后续产品在两年内取得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少。与此同时,在行业变革与竞争加剧的外部环境下,医药行业调整已步入深水期。眼下,各家药企将难以避免调整期的阵痛,但创新研发实力仍会不断加速释放,这也成为药企持续发展的一大关键。
IQVIA数据显示,预计到2024年,全球市场将恢复到疫情前的预期增长率,到2027年,全球医药市场的累计净值将增加约5000亿美元。预计全球药品市场(按标价或出厂价格计算)的年复合增长率达3%-6%,到202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约1.9万亿美元,但不同的地区间表现各异,五年的总增幅从不足10%到超过50%不等。
不过,未来五年,高收入国家的增长主要由新上市产品和其他处于专利保护期的产品驱动,尤其是特药,这也抵消了生物类似药和小分子仿制药缩减药物支出的作用。到2027年,预计美国市场仍将是最大的医药市场,但是净价市场规模几乎与现阶段持平,且《通货膨胀削减法案》的实施将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
这也意味着,未来五年,全球医药市场也将继续面临挑战,企业也需要从市场挑战中不断总结经验,挖掘新的市场增长点。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应对成为关键。对此,上述分析师指出,一方面,速度是关键。加快临床开发速度,率先进入市场;另一方面,加快商业化速度,在竞争对手到来之前建立市场。
那么,当前市场环境下,企业如何精准筛选项目?有跨国药企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内部在筛选管线项目方面一定要有一套标准,具体需要包括四个层面:
一是,与拥有共同的价值观的企业深化合作,以“患者—信任—声誉—业务”为决策优先事项排序(Patient、Trust、Reputation、Business),推动把真正创新的药物可以帮助到更多的患者,尤其是那些有巨大未满足临床需求的患者。
二是,专注于核心治疗领域的药物研发,包括免疫、肿瘤、消化、神经科学及罕见病等领域,并且关注时代前沿技术。在大数据和数字化创新方面积极、广泛地布局,结合全球重点选择的疾病领域重点发展,从战略角度符合重心方向。
三是,中国市场已经成为跨国药企全球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所以,跨国药企在全球对外合作中也会特别重视打通关键市场的合作,包括美国、日本、中国、欧洲等国家和区域。
四是,需要与合作伙伴取长补短,共同发挥相互的优势。跨国药企需要与更多中国本土创始企业合作创新,通过创新解决更多患者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我们认为战略是决定医药企业成败的核心因素,要基于企业的自身情况和对细分市场的深度理解做出判断;其次,适合每个企业的发展战略差异性很大,而且不是一蹴而就可以制定形成的,往往是长期化的规划。”上述药企高管认为,目前中外药企已经很难出现仅依靠大单品、专利保护期长时间躺着吃红利的情况了,因为整个行业目前的迭代属性在这几年是明显加速,可能有的药专利期没过,效果更好的竞品已经出来了。无论是市场的变化,还是政策的倒逼,都让药企只有猛砸研发、猛抓研发这一条路可走。至于精神分裂药物市场究竟能否走出“黄金”时代,仍需市场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