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国举办了包括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天津达沃斯论坛等多项涉外活动,针对境外人士来华支付的便利问题也成为舆论关注的话题。
12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张青松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针对境外人士支付习惯的问题,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已建立专项工作机制,下发指导意见,按照“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的解决方案,正在组织各单位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张青松称,从全球零售端支付工具演进来看,部分境外来华人士支付不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家处在支付习惯的不同阶段,彼此有所差异。中国居民都非常习惯移动支付,但是许多境外来华人士、尤其是欧美的来华人士还是习惯于使用银行卡、现金。所以,必须解决这个因为双方支付差异、习惯不同所导致的境外人士来华支付不便问题。
在会上张青松表示,为了解决境外来华人员的支付便利化问题,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已经建立了专项工作机制,下发了指导意见,正在组织各单位有序推进各项工作,未来还将进一步提升境外来华人士支付便利化。
据介绍,解决方案概括来讲就是“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一是完善境外银行卡受理环境,组织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摸排辖内商户外卡受理情况,会同商务、文旅等部门划定重点商圈、机场、火车站等主要涉外场所,指导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加快推动重点商户开通外卡受理。
二是丰富移动支付产品供给,人民银行已经指导支付宝、财付通、中国银联等推出“外卡内绑”、“外包内用”、云闪付旅行通卡等产品,创新研发数字人民币解决方案,满足境外来华人员的移动支付需求。这是“小额扫码”。
三是改善现钞使用环境。人民银行组织银行开展ATM外卡受理改造,提升支持外卡取现的ATM覆盖率,持续开展拒收人民币现金专项整治工作。
此外,人民银行持续优化账户服务,引导银行实施账户分类分级管理、优化开户流程,提升有需求的境外来华人士开银行账户的便利化水平。人民银行还积极开展宣传,组织人民银行系统、支付服务主体,在境外签证中心、口岸、机场等场所,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渠道,开展覆盖面广、触达率高的宣传。“
总的来看,经过各方共同努力,我们的工作取得一定的积极成效。”他介绍,特别是在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等重大国际赛事和会议期间,我国全面保障了境外来华人士享受快捷、安全、便利的支付服务,现代化支付成为展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部门,充分发挥专项工作机制作用,按照既定工作方案和目标,持续推进外卡受理、移动支付、现金使用、账户服务、宣传推广等各项工作,进一步提升境外来华人士的支付便利化。“我们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进来的客人能够享受我们优质的、安全的、便利化的支付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12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强日前签署国务院令——《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下称《条例》)正式发布,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此次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还回答了《条例》出台的背景、支付业务新分类等相关问题。
张青松介绍,支付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和民生需求方面一直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经过数十年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以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系统为中心,商业银行、清算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广泛覆盖、安全高效的支付清算体系。目前,4000多家商业银行、180多家支付机构,有效满足了1.6亿经营主体和亿万消费者的支付需求。
张青松介绍,加快支付领域法规制度建设,是推进支付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2018年以来,司法部、中国人民银行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起草形成《条例》草案。《条例》的出台,进一步厘清了支付产业各方权利义务和责任边界,赋予监管部门依法行政权力,有力夯实行业规范健康发展的法治基础,标志着支付行业发展进入崭新阶段。
张青松表示,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司法部将加强政策宣传解读,指导支付机构落实好《条例》规定;同时,还将抓紧制定《条例》实施细则,做好非银行支付领域现有规章、规范性文件的修改和清理等工作。
此次出台的《条例》,适用对象是主要提供小额便民服务的支付机构。据统计,这些机构年交易笔数约1万亿笔,平均每笔交易金额330元,他们与经营主体的经营活动、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他们建立起稳健充分的监督管理框架。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