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观察|城中村改造迈步,广州发挥政策“乘数效应”释放产业新空间

新闻资讯2024-01-07 00:06:25橙橘网

南财观察|城中村改造迈步,广州发挥政策“乘数效应”释放产业新空间

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吴佳楠 实习生李晓宛 广州报道

走进广州海珠康鹭片区旧改现场,待拆迁区域已经被蓝色围挡围蔽,不少店铺门面也呈现大写的“拆”字。在康乐村中不足几平方米的打印店门口,一条条彩色门帘般的一张张荧光纸上印着每日更新的“靓厂转让”告示……这里的一切都在提示,广州知名的康鹭城中村终于迎来拆迁。

康鹭片区拆迁正是广州啃下城中村改造“硬骨头”的缩影。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广州是中心城区存在大量城中村的一线城市,面临建设用地资源紧张、城市品质亟待提升等难题,城中村改造正是广州提升城市能级、释放发展空间、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重要着力点。


(图为海珠康鹭片区拆迁现场,摄/吴佳楠)

202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12月强调要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一系列政策为广州城中村改造提质增效指明了方向。

搭乘国家政策出台的“快车道”,广州坚持“拆、治、兴”的改造理念,不仅在近期提出了全国首个即将出台的专门针对城中村改造的地方性法规条例,与此同时,在1月5日,广州荔湾区土地研发中心开出了全市第一张房票,标志着广州探索房票制工作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

目前,广州在城市更新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2023年11月,广州共有12个城中村改造项目迎来新开工;23家企业通过微改造取得用地批复,盘活土地1135亩;老旧小区开工121个项目、完工47个项目,惠及30.4万人。

受访专家认为,广州城中村的最大特点是产业集聚,如何通过城中村改造发挥产业发展最大优势是值得关注的,而在城中村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既要尊重当地的产业基础,也要及时与社会各类资源对接。

发挥政策“乘数效应”

“康乐是我在广州扎根十几年‘淘金’的梦想起点,看着它终于开始动工拆迁,虽然很不舍,但仍然期待改造后的新模样。”海珠康乐小学附近一家印花厂的老板刘芳(化名)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图为康乐村打印店门口贴满的“靓厂转让”告示,摄/吴佳楠)

刘芳印花厂所在的康乐村正是日前迎来首次动工拆迁的康鹭片区,康鹭的“首拆”按下了广州城中村改造的“加速键”,这也是广州释放空间资源承载力、激发老城市新活力的典型样本。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广州既有全球峰会纷纷落地的“面子”,也有全国独角兽企业增长最快的“里子”,但真正走进广州城市的街巷时,更直观也不容忽视的感受是,广州的城中村数量在全国一线城市中是最多的,而时下广州也面临核心区土地减少、存量资产需盘活等改造需求。

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城中村改造已多次被国家提及。日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促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王世福表示,广州城中村的量级比起其他一线城市对城市发展来说已经产生了结构性影响,“三大工程”是系统性改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方式的组合拳,为广州迫切需要通过城中村改造提升城市品质指明了方向。

为实现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新跃升,广州亟待通过城中村改造推动城市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于是,广州发挥政策“乘数效应”,全面构建城中村改造“工具包”,为城中村改造工作落地见效保驾护航。

在此前城市更新“1+3”“1+1+N”的既有政策体系基础上,广州正加快健全“1+N+X”政策体系。近日正式面向社会征询意见的《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条例》,正是广州市首次针对城中村改造进行的立法工作,也是全国首个专门针对城中村改造的地方性法规条例,将为广州以城中村改造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提供方向指引。

对此,王世福表示,从立法的角度看,广州制定专项地方法规以及出台相应政策是与“三大工程”是一脉相承的。不过,他也进一步指出,广州的城中村改造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对以往项目决策进行强有力的整体性统筹,需要注意每个项目的外部负效应叠加情况,最迫切需要改造的城中村更应该用整体思维指导专项实施的方法来应对。

就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广州城中村改造取得了一定进展。截至去年11月,广州在旧村改造方面,共有13个新批复旧村改造项目、用地面积达476公顷,新开工旧村12个项目;在旧城改造方面,共有121个老旧小区项目开工、完工47个项目,惠及30.4万人。

释放产业提质新空间

广州直面的现实是,大量城中村在历史浪潮中已逐渐成为城市小型加工制造业的据点,形成了突出的、特色的产业集聚模式,这也是广州城中村与其他城市的城中村最大的不同。

比如,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拆建的海珠康鹭片区,是华南最大的布匹、服装全链条产业集聚地;天河石牌村则是华南最大的IT产品集散地;白云区太和镇的大源村形成了以服装、化妆品、汽配等的电商产业链;就连估值千亿美金的独角兽企业希音,也在番禺城中村诞生并壮大。

广州城中村的产业集聚也为来此打拼的企业和个人提供了发展机遇与生活空间。数据统计,广州的城中村为20.48万家中小微企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全市25%的公司企业、24%的产业园区,以及全市1/3的餐饮、购物、住宿等服务场所都在城中村。

受访专家认为,尽管城中村存在低品质的现象,但其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包容性作用,为市民提供了实际的保障性居住,也为产业发展起到低成本的基础功能。因此,对于广州城中村来说,如何延续产业生态并进行产业提质提升,让这些产业能发挥出更大的集聚优势,也是城中村改造工作必须考虑的首选项。

以广州海珠凤和片区(康乐村、鹭江村)为例,其著名的中大纺织产业已形成紧密的生态闭环,然而,该片区仍缺乏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要素高度适配的优质载体。

为此,广州在去年4月出台了《中大纺织商圈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打造万亿级时尚产业集群战略规划,指引中大纺织商圈转型升级,海珠区也规划引导凤和片区时尚提质与科创导入“双轮驱动”。从产业发展策略看,凤和片区将以都市纺织升级为根基、以科技创新转化为新动能、以活力消费导入为特色,着力构建“1+1+1”都市时尚与现代科创产业体系,逐渐形成凤和片区“一带四区”的产业格局。

与此同时,众多城中村改造项目的规划和启动也为城市发展规划预留新的空间,为广州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探索出新实践。

黄埔作为广州“东进”战略的重要发展轴,城中村改造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必由之路。黄埔则从“三城一岛”城市发展战略蓝图出发,根据海丝城片区、科学城片区和知识城片区的区位特点,实行不同的城市更新政策导向。

有如在海丝城片区,加快推动珠江岸线企业搬迁改造和港口码头转型升级;在科学城片区,提升科技创新配套、高端商业服务功能和居住空间承载力;在知识城片区,保障产业园区、创新园区连片整体开发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城中村改造项目的成效助推了黄埔区产业效能全面释放,预计黄埔已批的68个城中村项目改造完成后,释放的产业载体面积将超过2000万平方米。与此同时,黄埔还通过储改结合,推动中新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小鹏汽车智造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在何棠下、汤村等城中村改造项目释放的产业用地上成功落地,这为黄埔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城中村的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久久为功,一方面是尊重和引导当地既有产业基础的自我转化,另一方面调动和注入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外在资源要素,两方面配合协调好并与市域层面的产业和空间发展战略发生实际性的关联。”王世福表示,新一轮城市更新工作要更加注重城中村改造的公共性和社会性,注重吸引多元社会资金参与长期性、在地性的协作共享型开发,产业转型升级尤其要通过政府搭台来与社会高端资源对接。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